從孩子出生後開始育嬰留停,半年6成薪領完後,繼續請剩下半年,想先請滿一年再考慮是否回去上班。但後來因為主管急著找人,大約休第八個月時就問我有沒有要回去,不回去的話他要找新的人手,因為我暫時沒有要回職場,就回原公司辦了離職手續。2020年1月孩子一歲時新冠疫情爆發,當時人人自危,政府也宣導盡量待在家,不要跟其他人有接觸,所以我也就沒有回去職場上班。接著2022年9月小孩上幼兒園,原以為我可以比較輕鬆,有點時間心力做自己的事情提升自我時,小孩一入學就被老師建議,要帶去跑評估、跑早療,當時的壓力和內心煎熬就不用說了,當然還是以小孩為主。2023年,為期3年的全球新冠疫情終於過去,不過作為家庭主婦的我,也錯過了疫情期間絕大多數人面對疫情大幅提升的居家遠距上班能力,因為照顧小孩和家庭,我已經好幾年沒有好好坐下來在書桌前好好使用電腦,對於因應疫情而發展出來提高生產力的新線上產品,例如google meet、zoom等視訊會議軟體更是沒有機會用過。
好不容易小孩跟老師磨合之下,總算比較適應了學校。2024年我開始透過網路上一些零星的教養線上課程,初次使用了google meet,也給自己機會開始線上學習語言,第一次使用zoom上課,但我都還沒來得及完全趕上大家的腳步,2022年年底才推出的chatGPT,到了2024年已變得超級顯學大熱門,網路上大家都在談AI,隨便大學生都在用AI軟體寫作業、辦公室都在用AI產分析報表和報告,真心覺得我已跟不上時代,不知不覺脫離職場已5~6年,且現在我的生活重心早已不是當時職場工作的內容了,內心一直有個聲音是回學校去唸書吧!既然之前的工作經歷,我沒有想繼續累積,不如累積點別的領域吧?
可是當我打開網路,茫然地看著研究所板上的資訊,覺得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極端且更讓我失望了,AI時代,大家都焦慮自己是否會被取代,熱切地想要學一些可以保有在現代職場生存的實用技能,可是那些考研所的討論,還是充斥著:「未來依舊是理工人的世代、薪資至上、念研所要計算投報率、沒錢就別往上唸了、讀研出來就是為了要拿年薪三百萬、理工往上讀研是進入高薪科技業入場門票、要考研就是去補習程式語言考電機所&資工所、文組快逃往上讀也是浪費時間、文組無用論」等等之類的論調,但是一個社會的組成不可能只有靠理工相關知識啊。台灣高等教育是否投注太多資源在培養理工人才而輕忽了其他領域呢?
一向不太熱衷新科技的我,本來對於AI是沒有興趣探索或了解的,但因為近期實在太多相關言論,我先問了我從事語言教學的好友,對於AI是否會取代翻譯人員及語言教學老師的看法,友人表示AI的進展能力是真的很令人害怕,也很令人期待。他為此思考許久,最後的結論是傳統教授知識型的教師會被取代,但教練類型的職業不會被AI取代,而是學生和老師都有更方便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助語言學習,未來學習一門語言或是獲取一門新知識的速度將會變得飛快,AI是個學習加速器。好的教師或教練的價值和重要性,是情感交流和陪伴,能夠觸發學生學習動機、看出學生的困難點、在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時給予學生陪伴和支持、引導學生嘗試及思考如何解決困難、克服人性的惰性等,而這些與情感交流以及和人性有關的技能,都是機器做不到的事情。
我後來也再查了網路上一些看法,我比較認同的是以下論點:當AI持續發展下去,真實和虛擬的界線將難以分辨,但AI再怎樣發展都還是機器,不會有情感和情緒,若發展到極致,屆時人類可能反而會回頭尋找真實,珍惜真實的情感、互動、體驗,甚至「真實」在未來將成為稀缺資源,要價不斐。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終究是人類打造出來的產物,並以服務人類為目的,在未來時代,照理說與研究人類相關的領域和知識運用應該更顯得重要才對吧?研究人類,範圍應該包含人類大腦&心智如何運作?人類如何創造?人類如何使用情感與語言交流?人類如何創造出自身文化?人類如何影響他人?人類如何處理沒有標準答案的事?等等。因此腦神經科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文學、藝術、歷史、教育學、哲學等等偏人文學科的範疇,好像才是值得人類投注未來的領域呀!但是在台灣,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顯而易見,不知道台灣的人文科系在AI時代的浪潮底下是否能殺出一條血路來應戰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